教研活动
梅花香自苦寒来——电气工程学院学子在江苏省第十四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喜获佳绩
发布时间:2023-11-17 15:30:23作者:热度:

近日,备受瞩目的第十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苏州市职业大学落下帷幕。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于2004年由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发起,省教育厅与省科协联合主办,致力于探索未来机器人应用场景。本届大赛有来自全省74所高校,469支机器人竞赛队伍,约1500名师生同台竞技,为梦想而战,大赛设立6大类,共30个竞赛项目。经过激烈角逐,电气工程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马函祥、姚文睿、张迈及沈杰组成的代表队荣获无人机项目季军(二等奖),徐清源、杨子亿组成的代表队获得无人车项目三等奖。




10月,在接到比赛通知后,为取得好成绩,展现我院师生风采,学院对此次比赛高度重视。我院孙继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经过认真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后,选拔了4名优秀学生,报名了野外巡逻救援类(高校组)项目竞赛。

备赛过程中,孙老师带领选手们一起制订培训计划,根据赛项模块制定了不同的培训主题。同时根据往届参赛经验,积极搜索相关资料,并按照对应的技能点进行辅导,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参赛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双重辅导,及时的帮选手们理清思路。




不久,一个难题横在了他们的面前,原计划使用已有的状元赛无人机,通过修改程序实现巡逻机GPS搜寻+与救援机通讯方案。但在经过一周的代码修改和任务实飞测试后,发现该方案用于“野外巡逻救援”项目任务上会存在诸多局限性。但如果不用大赛设备修改程序这个方案,那就要自己重新搭建一套ROS(开源机器人系统,部分无人驾驶汽车系统由它发展而来)系统,并且还要组建多机通讯机制、视频流接收、显示以及拍照功能。这些工作即使对于专修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也是项十分有难度的任务。孙继祥老师和同学们在对任务书的多次分析讨论后,最终决定突破自己、拼搏一把。但在实际组建中,还是遇到了种种困难,选手们有过畏难和退缩。孙老师发现后及时与参赛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要对团队充满信心,并告诉大家:“不管比赛任务能完成多少,在大家挑战高难度目标的同时,也一定会收获很多新知识,了解掌握许多前沿信息技术,自己的毅力也会得到锻炼。大家只要朝这个方向走,坚持到底,不管结果如何,就已经获得了胜利。”选手们听完都坚定的点着头。

目标方向确定后,紧接着就是软、硬件准备。孙老师将整个软件工程量拆分成多个小任务,让每个学生先专注与攻克自己的小任务(知识涉及Ubuntu系统、ROS系统、mavlink协议、pixhawk开源飞控、python编程、qt、网络视频流传输等)。由于涉及信息技术知识较多,还特地邀请了信息工程学院共建专业的曹恒新老师作为技术支持。经过两周的反复仿真测试和实飞调试后,最终完成了基本的硬件调试和软件框架搭建。

基础打好后,就是要面对更艰难的主程序编写和实现多机通讯图传任务。队员中马函祥、姚文睿两人有参加过类似大赛的经验,担任重要主程序的编写。主程序的编写需要熟悉各个环节工作机制点,所以要接受的新知识也最多。很多时候都是在找资料、看视频学习、实践应用中来回循环。多次晚上十点多准备结束训练的时候,马函祥突然有了编程新思路,然后便说“今晚我要通宵”,接着又继续埋头敲起了键盘。姚文睿同学回家路程约1小时,老师多次要求她6点前回家,但每次不知不觉间她就训练到了8、9点。张迈、沈杰白天以场外实飞测试为主,晚上协助搜寻所需资料。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另一个项目的徐清源(20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曾获得过职教省赛电子技术二等奖)同学,看到该项目困难重重,在完成自己项目的编程后,便主动要求分担多机通讯图传任务。根据任务要求,他临时现学了qt软件,用了两天时间完成了多机通讯图传代码的编写。大家积极准备,相互鼓励、互相鞭策,共同成长。经过团队近一个月的不懈努力,问题被逐个解决,完成了巡逻机的自主搜寻、两架救援机的ROS多机通讯和多机图传程序代码。

电气工程学院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次比赛,参赛选手们克服了训练时间紧、任务难、比赛规则更新等诸多困难。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自信、收获了团队协作精神、收获了胜利。此次大赛不仅实现了训练过程与比赛结果的双丰收,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赛教融合”。我们相信,只要他们坚持不懈、不断攀峰,定会获得更多的成绩和荣誉!

信息来源:电气工程学院

文字:孙继祥、陈婧 | 摄影:孙继祥 | 编辑:李爽 | 审核:郑琳琳